云南省军区扫雷官兵:征服“死亡地带”

2017-06-15

几乎每次排雷作业,穿戴好防护装具的田奎方都要为战友挨个检查装具,之后第一个从“雷区”的警示牌旁踏进雷场。

田奎方是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副指挥长。曾经,他与战友一起穿过夜幕在这片雷区埋设下最后一枚地雷。如今,已是第三次参加中越边境大面积排雷任务的他,早已满头斑白。

日前,记者来到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的任务区采访。漫长的边境线,高山耸立,道路弯曲,山地里种满了橡胶、香蕉、茶叶等作物。青山绿水间,更多的则是标有骷髅头和断肢的“雷区”警示牌,犹如荆棘树,竖起一道道“铁篱笆墙”。 “死亡地带”里,险重的任务、复杂的地势、恶劣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英勇的扫雷官兵。

身着“金钟罩”在雷场“刨地瓜”

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来到山高坡陡、地势险要的八里河东山雷场。

雷场边,林立的警示标志无声地警告着人们。“轰隆……”伴随着一声巨响,雷场上升腾起蔽日浓烟。硝烟散去,排雷兵身着重达14公斤的防护装具,手持探雷器,在陡峭的山间,小心翼翼地向前仔细搜排。

走在雷场最前面的是扫雷一队队长杨育富。走下雷场,杨育富额头直冒汗滴,嘴里喘着粗气。待杨育富脱下防护装具,记者好奇地试穿了一下。14公斤重的防护装具像个“金钟罩”,不透一点气,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穿着1公斤重的防爆鞋,双脚像灌铅一样难以前行。然而,杨育富和排雷官兵每天都要穿着这身防护装具走进雷场,像“刨地瓜”一样把地雷一颗一颗地排除,日子一长个个面目全非,手上也磨满了茧。

再次挺进八里河东山雷场,杨育富心潮起伏。20多年来,两次中越边境较大规模排雷和后来的勘界排雷,杨育富的身影就没有离开过这片雷场。不过,当年那个初踏雷场时20出头的年轻小伙,今天已变成45岁的老兵,唯一不变的是,杨育富还像当年那样满腔热情地带着他的扫雷一队,还像当年那样毫无保留地把一腔热血奉献给这同一片土地。

非常巧的是,三次大面积排雷,杨育富都在扫雷一队,加上勘界立碑排雷作业,这是他第四次站在八里河东山雷区里。

第一次大扫雷,杨育富时任扫雷一队一班班长,并在扫雷过程中提干,接着又回到扫雷一队,任一排排长。那次大面积排雷,杨育富他们主要清除边境口岸、通道,还有巡逻道上的地雷。

第二次大扫雷,杨育富再次回到八里河东山,那次大面积排雷,代理队长的杨育富带领排雷官兵对边民耕地、经济林地、部分便道上的地雷进行清除,还以封围标示的方式,把未排除地雷和爆炸物的土地圈起来,防止边民误入。

勘界立碑期间,杨育富又带着排雷官兵对各新立界碑点之间的通道上的地雷隐患进行清除。每排除一片“雷患”,他们都要手拉着手,用脚在上面踩一遍,确认安全后再移交给地方政府。

“这次即将排除的雷区大多是前两次中越边境大面积排雷和勘界排雷遗留的‘硬骨头’。”杨育富太熟悉这片雷场了,哪里有一条小道,哪里有一片树林,他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相关文章